牦牛起源长卷,章哇・扎西当周绘,勉唐创新唐卡
唐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央民族大学刘冬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深入探讨了唐卡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实践及其与传统度量经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现代传承发展之路。
传统根基:度量经的核心地位
提到唐卡绘画,就绕不开“造像量度”。唐卡艺术中的“造像量度”承载着多重文化功能,既是宗教规范的守护者,又是艺术传承的基石。作为宗教绘画的核心规范,“造像量度”严格规定了佛像的比例、姿态和服饰等细节,确保其符合佛教教义。刘冬梅指出:“造像量度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宗教精神的体现。”即便在现代创新中,年轻画师仍需恪守传统度量,以维护作品的神圣性。这种规范不仅体现在佛像的身体比例、手印和法器上,更成为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在艺术传承方面,“造像量度”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构建了完整的技艺传承体系。刘冬梅强调:“受过造像量度训练的学生,基本功更扎实,后期创新能力反而更强。”画师们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掌握佛像的理想化比例,这种严格的训练为艺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度量经还塑造了唐卡独特的审美标准,规定了佛像的“黄金比例”,从面部五官到身体各部分的分布都有精确要求。刘冬梅教授解释说,唐卡等东方艺术是通过线条来传达形态和神韵,而非用块面来传达三维感,这种二维平面的表现方式需要严格的度量控制,使佛像既能保持传统的形态,又能体现庄严神圣的神韵气质。
“造像量度”在当代创作中扮演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器角色。画师们在尝试生态题材、民俗题材等新内容时,仍要以度量经为基础进行创作。以勉萨派唐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布斯达的《唐蕃慧心》为例,作品虽然借鉴了国画写生手法融入古代建筑与山水元素,但佛像部分依然严格遵循传统度量规范。这种“厚植基本功—融合创新”的模式,确保了唐卡艺术在发展中不失本色。“造像量度不是僵化的规则,而是内化后的创作自由。”刘冬梅说。
更深层次看,“造像量度”已成为藏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唐卡艺术通过度量经传递着藏族对宗教、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将神山拟人化,还是用牦牛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创新都以度量经为框架,强化着文化认同感。刘冬梅教授强调:“唐卡是一种叙事方式,就像纪录片,可以表现历史事件、世俗题材,但其核心技术仍是度量经所承载的实体化实践。”这种严格的技艺训练不仅提升了画师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更使唐卡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承是融合的前提,否则创新将失去意义。”刘冬梅认为,在当代艺术发展中,“造像量度”既是宗教规范的执行者,又是审美标准的塑造者,为唐卡艺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嘎玛德勒在给学徒们授课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