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疆答卷

2025-10-09 12:42:00 【关闭】 【打印】
  1955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周年的喜庆锣鼓声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新疆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新疆走向繁荣进步的壮阔历程。

  70载砥砺奋进,新疆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70年风雨兼程,新疆用坚实的脚步、骄人的成就,生动诠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更雄辩地向世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显著优势。

   

  2020年6月19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村民在戈壁滩中新建的林果基地为桃树打枝并给林间套种的西瓜进行田间管理 

  根脉相连:历史选择与制度诞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统一管辖西域地区,标志着新疆从此纳入中国版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分裂势力的破坏,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坚定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历史掀开崭新一页。1952年8月22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新疆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决定成立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1953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同意《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办法》,新疆自治地方筹建工作全面展开。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到1954年底,新疆先后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5个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等6个自治县,完成了州以下自治地方的筹建工作。在此基础上,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处理民族问题,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政府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遵循,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对人民意愿的充分尊重。

  从历史传统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传统,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始终是历代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治理办法,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从现实条件看,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早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70年来,新疆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法规性决议决定等874件,其中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75件,涵盖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三级自治地方(区、州、县)俱全的自治区,现有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依法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各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均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各族人民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宗教信仰自由、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各项权利。这种制度安排,既维护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的政令畅通,又充分保障了新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实现了统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跨越山河:从荒原到繁荣的奇迹之路

  70年间,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盛的历史性跨越,每一组数据都镌刻着发展的足迹,每一项成就都见证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力。

  从经济总量看,1955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仅12.31亿元人民币,工业体系尚未成型。到2024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241元增至2024年的7866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820元和19427元,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疆速度”堪称奇迹。1952年,新疆公路通车里程仅3.3万公里,多为简易砂土路。如今,铁路运营里程9234公里,通达所有地州市、覆盖80%以上县级行政区;公路里程23万多公里,所有地州市和九成以上县(市、区)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民航航线达595条,25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航线格局已经形成,交通网络“大动脉”畅通四方。同时,“疆电外送”电量连续5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点亮”全国22个省区市。“信息高速路”也在新疆大地上铺展延伸,光缆线路长度达178.4万公里,实现县县通千兆、 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

  产业结构迭代升级重塑经济格局。1955年,新疆农牧业占经济总量60%以上,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今,三次产业结构为12.5:39.6:47.9,形成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油气产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乌鲁木齐、昌吉等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年产能突破50万辆。数字经济从无到有,2024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喀什、和田电商产业园带动10万农民触网增收。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更是为新疆塑造出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从1955年仅有中苏边境几个简易贸易点,到如今拥有19个对外开放口岸,新疆共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开放多边国际道路货运线路10条。2024年过境中欧(亚)班列1.64万列,已连续5年保持在万列以上。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4300亿元人民币。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日益深化,新疆医科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共建5个海外医疗中心,每年为周边国家提供诊疗服务超10万人次。“新疆是个好地方”国际传播活动覆盖50多个国家,让世界透过喀什古城的千年土墙、霍尔果斯口岸的繁忙货场,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热气腾腾的新疆。

   

  2025年9月18日,新疆阿拉山口站,中欧班列编组待发 

  民生为本:幸福生活的时代答卷

  经济腾飞让新疆从“边疆末梢”变身“开放前沿”,更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新疆人。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截至2020年底,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100%通动力电,彻底结束农村贫困人口住危房的历史,彻底告别喝苦咸水的历史。

  教育事业全方位发展。70多年前,新疆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如今,新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2.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新疆有普通高校63所,特别是南疆五地州实现本科教育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24年在校生规模57.5万人,较2012年增长60.69%,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医疗保障织密生命安全网。过去,新疆农牧区缺医少药,地方病肆虐。如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农牧区居民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棘球蚴(包虫)病、肺结核等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0岁提高到2024年的77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安居工程让群众实现“住有所居”。近十年,新疆累计建设农村安居房200多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150多万套,超1000万各族群众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家。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曾经住在河谷地窝子的柯尔克孜族群众,如今住进水电齐全的安居房,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阴凉,老人们感叹:“这房子,比以前的毡房暖和一百倍。”

  快速发展的经济,不断改善的民生,使各民族人口持续增长。新疆人口从1953年的478.3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2585.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从1953年的445.15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493.22万人。

  中国智慧:制度优越性的世界启示

  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深刻启示人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把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帮助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结合起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各民族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是这一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所在。7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亲切关怀新疆人民,不断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举措,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全国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对口援疆机制,汇聚起共同建设美丽新疆的强大合力。70年来,中央财政下达新疆各类转移支付66182.3亿元。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相关省市在干部人才、产业项目、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对口支援。2012年以来,累计安排援疆资金超2000亿元,协调落地经济合作项目投资金额3万亿元,引进1.5万余家企业。这些支持和帮助,是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在一些国家频频因民族矛盾引发分裂冲突的背景下,新疆的经验表明,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尊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立足具体国情,既保障民族平等权利,又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根本上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增进共同性,又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力量。

  回望过去,新疆用70年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交出了一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答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以制度保障平等,以发展促进团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以文化增进认同。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功经验,更为国际社会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面向未来,新疆各族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王宏晓 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