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台湾光复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制度前景

2025-10-09 12:25:00 【关闭】 【打印】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以及由此奠定的国际法秩序,共同确立了台湾属于中国的法律地位。1949年两岸分治,但两岸关系始终属于中国内政范畴,不涉及国际法层面的未决问题,也不存在外部势力干预的合法依据。任何“台湾地位未定论”都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相悖,是对中国人民主权意志、中华民族共同体完整性以及战后国际法秩序的严重挑衅和公然违背。

  2025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年份,也是世界历史格局呈现“东升西降”态势的重要节点。九三阅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自身主权的坚定维护以及对战后国际法秩序的有力捍卫。在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更为紧密地凝聚成一个具有更高认同度的民族实体、政治实体和文明实体。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历程中的重要历史篇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民众是中华民族整体抗战的重要生力军。

  如今,在“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相互勾结,妄图破坏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属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与共识基础的严峻挑战下,我们更需站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宏大历史视角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成熟的政治高度,深入挖掘台湾光复和中国抗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以及人类和平发展方面的重大意义。以此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凝聚思想共识与共同体力量,并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025年8月2日,由上海市台联策划举办的“赤子同心补金瓯”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暨台胞抗日史料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引来不少市民游客观展

  推动人类迈入和平发展新周期

  在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力空前高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历史过程。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来看,共同的法西斯敌人和民族敌人为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战与政治团结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条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抗日战争逐步进入相持阶段。无论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还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建国论”,都蕴含着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根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责任伦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其中台湾光复便是关键成果之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当代国际法秩序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框架,对人类迈入和平发展的新周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一,在反思和部分继承国际联盟体制的基础上构建了联合国体系,制定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联合国的三大宗旨,即和平、发展与人权。

  其二,构建了以联合国安理会和大国协调作为制度框架与程序机制的国际和平新秩序,为实现德国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永久和平”理想开展了更深入的国际法探索。

  其三,构建了国际人权法体系,以《世界人权宣言》作为宪章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西方的自由人权观、社会主义的社会人权观以及东方国家的群体人权观。特别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张彭春力主将“良心”写入其中,以制衡西方启蒙主义的“理性”,其文化根源正是中国儒家的“仁”。

  其四,以联合国体制为基础,构建了多边主义的世界贸易体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即WTO框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其五,确认并发展了现代国际法体系中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等基本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准则,为反对霸权主义、追求更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规范性的价值基础与制度导向。

  其六,联合国系统以及在其推动下开展的国际争端解决、人权合作、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与文化交流互鉴等项目和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的筹备、铺垫、探索与引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性力量。

  台湾的光复,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息息相关,也与中国参与的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紧密相连。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中,均有关于台湾地位及归属的明确条款,中国正是依据这些安排对台湾进行光复和治理的。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

  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同时也是二战后国际法层面的斗争问题,其产生与中国国内的斗争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紧密相连。

  如今,两岸关系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民进党“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相互勾连,歪曲、否定“九二共识”,顽固推动“去中国化”进程,妄图实现台湾的“主权化”与“国际化”。并且,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他们试图推动两岸“大脱钩”,为“台独”行径做全面的准备与支撑。这些现实挑战不仅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阻碍祖国完全统一的大势与进程,更是对二战国际法成果的严重侵蚀与公然背叛。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挑战下,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大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对两岸中国人最为有利。从“九二共识”的完整意涵及两岸互动的默认历史文化共识来看,“中华民族”内在于两岸中国人的政治认知和认同框架之中。与具体政权及其认同相比,中华民族认同更具历史、文明和法理根基,更加牢不可破。2024年的第二次“习马会”提出的“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以及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无疑深化拓展了“九二共识”中“一个中国”的历史与法理内涵,以“中华民族”关联和强化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认同根基和深度,必然开启两岸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空间与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二次“习马会”上明确指出:“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核心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的认知。”这里的“一个国家”,从国际法和宪法层面而言,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民族”则是中华民族。这一阐述将“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清晰地推进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层面。这不仅是中国新时代民族理论和国家统一理论的最新进展,也是“一国两制”法理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而在大陆2024年新推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对中华民族及其范围作出如下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文化认同的民族实体;在今天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等。”这就积极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科学论断及其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台湾同胞是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强大历史依据、法理基础和民心认同。

  从法理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共同”的两岸关系法理观,即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两岸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由此拓展为:同种、同文、同史、同责、同愿。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清晰表述了两岸关系所具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有必要对其共同性方面进行具体阐释。在以往有关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中,常见的有“同文同种”“炎黄子孙”“两岸一家亲”等。这些表述有其依据,且广为人知。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提出的“五个共同”,全面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两岸关系中的法理适用性,整合并升华了既往论述中包含的法理要素。

  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定”具体内容为: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政策举措,有助于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调整优化反“台独”、反干预、促融合、促统一的各项工作,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格局与新秩序,牢牢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与主动权。

   

  2025年8月31日,“两岸同源中华情 青春少年陇上行”为主题的台湾青少年甘肃研学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启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下,“台独”党纲、“去中国化”与“两岸互不隶属”是“台独”分裂势力制造和实施的分裂国家和分裂中华民族的反动思潮和政治行为。这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一基本事实与法理的颠覆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反制和斗争。第二次“习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论及“五个共同”“四个坚定”的框架性论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岸关系领域的明确适用和政策引导,是“一国两制”理论的丰富发展,也是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课题。

  以“民族一中”强化“政治一中”,以稳固“九二共识”的历史与法理根基;以主场统一、主动治理推动两岸实现实质性融合发展;以融合发展凝聚民心,将民族团结作为两岸完全统一的最重要政治基础。这彰显了中国人民在实现“神圣”的国家统一以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性进程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卓越政治智慧。

  当前,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中,我们已牢牢掌握时机、形势、正义和秩序等方面的主导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崭新课题与实践已蓄势待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正坚定而有序地向前推进。 

  田飞龙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