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中欧气候合作:聚焦行动与实效,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径

2025-09-28 16:27:00 【关闭】 【打印】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时期、多边合作进程持续承压的复杂背景下,中欧之间的气候合作因其对务实主义和可见成效的共同追求,而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与价值。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推动全球气候议程从“目标宣示”向“路径实践”的深度转变,强调以切实行动弥合承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这一务实导向充分体现在近期的政治共识中。双方在7月发布的《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提出“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使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这不仅是一句愿景,更代表了一种方法论。它标志着中欧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和碳排放方,正引领气候治理从“目标宣示”向“路径实践”转变,对弥合当前全球气候承诺与实际减排行动之间的巨大鸿沟,具有关键意义。 

2025717日,总部位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公司远景能源和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FERA Australia签署了一项协议,合作提供1,500MWh混合综合风能和储能项目

  构建从顶层设计到技术落地的系统性合作 

  中欧气候合作的突出特点,是双方致力于构建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全链条路径,将政治意愿有效地转化为合作项目。 

  政策层面,双方逐步从“目标协同”走向“机制对接”。双方在气候政策上的深度协调,是合作的基石。关键一步是承诺在2025年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召开前,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涵盖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所谓“全经济范围”,意味着气候行动已系统性地扩展至农业、交通、建筑及消费等领域,要求政策设计与执行更为精细和协同。 

  在此框架下,中欧的政策协调已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例如双方共同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为界定气候友好型经济活动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助于引导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双方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政策对话机制,则推动双方借助市场工具加速能源转型。这些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双方政策对接的具体体现。 

  技术与产业层面,着力于优势互补与产业协同。中欧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互补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欧洲在一些前沿技术的研发、标准制定和市场应用方面拥有长期积累。中国则依托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技术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以光伏和风电为例,中国占据了全球约80%60%的制造产能,而欧洲拥有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完善的碳定价机制以及年均增长超过10%的强劲可再生能源装机需求。这种“欧洲技术/市场+中国制造/供应链”的组合,能够高效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球可及的清洁能源产品,形成“1+1>2”的多赢局面。中欧通过深化合作,将促进优质绿色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广泛应用,共同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2025710日,广西来宾,“风车”架山巅,清洁“绿电”进乡村 

  将绿色转型成果转化为全球普惠的公共产品 

  气候行动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减排数量,更在于其能否带来普惠性的发展红利,尤其是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消除能源贫困和实现公正转型的实际贡献。 

  中欧联合声明强调“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同时推动全球公正转型”,正是对气候行动发展属性的深刻认知。“公正转型”既意味着助力发展中经济体获得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也包括支持受转型影响的产业和社区,让绿色成果被更广泛分享。 

  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为此提供了重要例证。过去十年,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竞争,中国光伏组件和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超过80%50%。不仅支撑了中国自身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也深刻改变了全球清洁能源的成本结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数据显示,全球新建太阳能光伏和陆上风电成本,已显著低于新建的化石燃料发电厂。 

  这一成本的大幅下降,其全球意义尤为突出。它为许多长期面临能源短缺问题的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跨越传统高碳发展路径、直接获取清洁电力的可行选择。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正成为这些地区推动能源普及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202564日,氢能源文旅列车“氢春号”停在长春街头

  在不确定的全球治理格局中提供稳定性 

  此次联合声明的发布之际,正值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节点。《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正面临严峻挑战,各国的减排承诺与实现目标所需的实际行动之间仍存在“排放差距”。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和部分国家气候政策的摇摆,为全球气候合作前景蒙上了阴影。 

  在此背景下,中欧选择重申并深化气候合作,为全球气候多边进程注入了亟需的稳定性。未来,双方合作将从光伏、风电延伸至储能、氢能、智能电网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深度脱碳关键领域。其背后贯穿着一条核心逻辑:通过持续的协同创新和开放的市场合作,持续降低绿色技术成本、提升性能,共同建设全球共享、互利共赢的绿色技术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的全球性挑战。中欧合作的实践表明,唯有坚持“重行动、讲实效”的务实原则,坚定推动开放合作,才是有效应对之路。当清洁、普惠的低碳技术能够在全球“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时,一个更加可持续、繁荣和公正的未来才会成为可能。

  翟永平 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能源专家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