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目山北麓的余村,一块石碑矗立在村口,上面镌刻着一句如今已广为人知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此调研时,首次提出这一理念。二十年过去,“两山”理论已从一个村庄的实践探索,扩展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深刻重塑了中国的环境治理模式、产业政策与社会公众的生态观念,推动中国走上绿色转型之路。
生态修复与系统性保护
中国过去二十年的环境治理呈现出明确的范式转变:从应对单一的、突出的污染问题,转向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
许多地区的环境变化始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调整。在“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衢州市常山县的路里坑村曾以石灰产业闻名,上百座窑炉带来的环境污染,被村民形容为“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当地启动生态治理工程,陆续关停这些窑炉,并通过植树复绿、修复水土,改善了生态基底,为日后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
规模更大,也更复杂的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也在持续推进。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曾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源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从1978年至今,通辽森林覆盖率已的8.9%提升至近20%,草原植被盖度达到约65%。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包括当地农牧民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长期投入。
除了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公园的建立为标志,中国正通过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像“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这样的民间团队,也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记录与保护,他们跟踪拍摄藏羚羊、黑颈鹤等物种的生存状况,以及监测冰川消融、草场变化等环境议题。这类行动共同构成了对重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守护。
总体来看,过去二十年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努力,已从过去的末端治理,逐渐转向源头预防和系统性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内蒙古通辽,游客在科尔沁草原上骑马游玩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这是“两山”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
浙江省的实践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案例。在有“中国竹乡”之称的安吉县,一根竹子被开发出完整的产业链,从竹笋食品到竹材家具、建材,甚至延伸至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全县竹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此外,安吉还建立了中国首个县级“碳汇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林农可以将自家竹林吸收二氧化碳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空气产品”出售给有减排需求的企业,使生态效益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
在衢州,一些过去被视为发展“包袱”的资源,正被重新盘活。路里坑村的废弃石灰窑,被改造成面包房和书店;闲置的羊棚变为咖啡馆;过去的采石场则开发为露营地。在科技的支持下,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也在提高。衢州每年产生约8万吨油菜秸秆,曾是难以处理的农业废弃物。通过与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些秸秆正被用于生产生物航空燃油和可降解材料。
这类因地制宜的绿色产业模式正在不同地区得到应用,生态治理的成果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基础。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当地推广种植耐旱的“塞外红”苹果,在林下空间发展中草药和食用菌种植,同时,依托沙漠、森林和湿地景观,当地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这些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安吉县“以竹代塑”展示中心展出的工艺竹制品
从政策引导到社会共同行动
相较于环境和产业的可见变化,公众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更为长期和深刻的过程。二十年来,“两山”理念正逐渐从一种政策倡导,转变为社会层面的一种共识和行为取向。
这一转变体现在公众参与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上。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载体,“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将数亿人的每天的低碳行为(如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使用)转化为在荒漠化地区种下的真实的树木。这种模式让网民亲身感受到他们低碳的日常生活变成了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同时,在政策的推动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也在拓宽。例如,许多地方都设立了“民间河长”或环保监督员,鼓励普通市民参与对本地河流湖泊的日常巡查和监督。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监督,公众在环境事务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尤为突出。他们不仅是绿色消费的践行者,也越来越多地将环保理念融入职业选择。除了像“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一样投身一线生态科考与记录,还有更多年轻人选择进入新能源、绿色金融、可持续设计等行业,或自发组织环保社团、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推动社会绿色转型的新生力量。
当生态保护从政府和专家的职责,扩展为更多社会成员的共同关注和自发行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便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发展观的重塑和一场广泛的社会实践。它推动中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和社会共识上取得了实质进展,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样本。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