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中国东盟青年务实赋能“中国-东盟+”跨区域合作

2025-09-29 14:12:00 【关闭】 【打印】

  2025928日,第八届“中国 - 东盟青年风汇” 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作为2025中国 - 东盟青年文化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指导下,由北京大学学生东南亚协会主办,以“‘中国 - 东盟 +’跨区域合作的理论价值与战略前瞻”为主题,汇聚多学科中外青年学者与领域专家,在逆全球化、多极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国际形势下,为全球跨区域合作凝聚务实的中国-东盟青年智慧与远识。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李红茹,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冯晓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朔,中央党校副教授邓涵,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范佳睿,外交学院讲师王丽娜等受邀出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中国东盟国家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本次风汇由北京大学东南亚协会会长何佳倍主持。 

  李红茹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中国 - 东盟 +” 跨区域合作的学术探讨兼具理论突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她寄语青年学者:其一以 “理解” 为起点,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区域发展差异;其二以 “信任” 为纽带,在跨文化互动中凝聚合作共识;其三以 “对话” 为方法,将学术思考转化为推动区域和平、繁荣与融合的实践力量,为 “中国 - 东盟 +” 合作注入青春温度与长远视野。 

  翟崑在致辞中指出,区域国别学的核心使命是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其本质是以国际合作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而非传统地缘竞争中的殖民扩张或他国压制。当前 “中国 - 东盟 + 海合会” 等三边架构已从实践层面涌现,区域合作正从 “区域化” 向 “区块间互联” 升级,推动 “中国 - 东盟 +” 模式研究恰逢其时。希望本次论坛以务实为基调,实现学术传承与战略落地的双向贯通。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添翼介绍本次风汇的创新亮点,建立“中国-东盟+”跨区域合作的三维交叉模型。本次风汇坚持问题导向与实用导向,设置“中国-东盟+”跨区域合作的理论突破、央地战略、传播逻辑三大议题,每位发言人围绕“中国-东盟+”跨区域合作模式,从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金融学等学科出发,结合自身研究区域,从经济联系、人工智能合作、区域债务、多边合作架构等不同角度对“中国-东盟+N”跨区域合作进行整体透视。 

  理论议题环节,6位发言人从经济学、历史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索“中国-东盟+”合作对传统区域合作理论的创新与拓展。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邵志成以 “链联通” 为核心概念,结合 “中国 - 东盟 + 海合会” 实践,分析跨区域合作的路径创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博士生叶濯缨从 “有为政府” 理论出发,构建 “内部整合 - 向外辐射” 的区域合作多层次系统框架;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生秦北辰基于东南亚实地调研,提出 “产业合作必要性” 观点,指出全球格局下单一国家发展模式已难持续,跨区域协同成为必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陆苏扬以 RCEP 为案例,阐释区域协定对贸易理论的重构 —— 通过产业链分工适配各国优势,形成 “前后联动的经济链条”;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雨灏结合中国汽车企业 “出海” 实践,分析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区域合作逻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林梓则从历史维度设问,探索以 “非霸权化认同” 为核心的 “中国 - 东盟 +” 身份建构路径,突破传统区域认同理论局限。 

  政策议题环节,2位发言人聚焦“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创新”的联动机制,为微观层面落实跨区域合作给出战略设计与务实建议。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刘庆龙提出 “二战史观共同体” 构建思路,建议以历史记忆为纽带,推动中国 - 东盟 - 海合会的认同协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陈虹羽以 “两国双园” 港口合作模式为案例,分析中国 - 马来西亚合作对 “中国 - 东盟 + 非盟” 跨区域基建联动的示范价值。 

  社会议题环节,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印尼籍硕士研究生、“一带一路” 协会(印尼)会长 Nicole Angriawan 以雅万高铁建设为实证,聚焦 “基础设施 - 民心相通 - 话语构建” 的联动关系,提出 “基建项目是跨区域合作的‘实体纽带’,而人的互动是合作可持续的‘软支撑’”,为 “中国 - 东盟 +” 的社会传播提供实践参考。 

  与会专家围绕 “区域国别学属性” 与 “青年研究路径” 展开深度点评,形成核心共识。一是学科定位层面: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冯晓虎提出 “区域国别学应具工科属性”,强调研究需以 “解决实际问题” 为目标,避免纯理论空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朔以 “盲人摸象” 为喻,指出区域研究需 “以小见大、跨学科整合”,既要深耕细分领域,更需通过田野调查与整体透视形成系统认知;二是研究方法层面:中央党校副教授邓涵强调 “认同构建是区域合作的核心命题”,需正视跨区域认同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范佳睿寄语青年学者 “建立中国主体性”,在研究中明确中国在 “中国 - 东盟 +” 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平衡特殊性与普适性;三是实践导向层面:外交学院讲师王丽娜肯定青年学者 “理论落地” 的探索,鼓励将研究转化为 “智力支持”;翟崑教授则再次强调 “区域国别学的应用属性”,呼吁青年学者从专业出发、向实践扎根,以跨学科视角服务国家战略。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生林梓作为青年代表总结,提炼 “变革、改变、创新、合作” 四大关键词:以 “变革” 为时代背景,以 “改变” 为必然选择,以 “创新” 为路径方法,以 “合作” 为最终目标。区域国别学的核心属性是 “学用相生、用以强学”,青年学者需兼具 “书斋深耕” 与 “实践推动” 的双重意识,为 “中国 - 东盟 +” 合作注入持久动能。 

第八届 “中国 - 东盟青年风汇” 的举办,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智识的深度对话,凝聚起推动“中国-东盟+”跨区域合作的青年共识、学识。未来,随着 “中国 - 东盟 +” 合作的持续深化,青年学者将以更具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思考,为全球合作秩序的健康发展贡献 “青春力量”。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