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鹬·蚌·鱼》:以无语言艺术传递东方智慧

2025-08-06 10:13:00 【关闭】 【打印】

  今年5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经典剧目《鹬·蚌·鱼》走进摩洛哥,先后在得土安、肯尼特拉和拉巴特三座城市开展巡演交流。 

  这部融合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东方美学理念的儿童剧,以中国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蓝本,通过无台词的肢体表演与流动的中国画舞台设计,为2000余名摩洛哥观众开启了一扇理解东方哲学的窗口。 

 

演出现场,三位表演者以戏剧化造型生动演绎"鹬蚌相争"的寓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供图)

  意韵舞台 东方美学 

  一朵白云远悬,两三簇荷花半开,七八株翠竹挺立,勾勒出一幅恬淡的乡村景象。一鸟一蚌一鱼,一对靠打渔为生的夫妻......《鹬·蚌·鱼》的舞台如同一幅被拉伸的立体重彩画卷,以“写意水墨画”为灵魂,将东方美学与戏剧叙事有机融合。导演吴旭向《中国与非洲》记者阐释创作理念:“‘意会不需言传’,正是这部无台词剧目的核心。” 

  舞台设计紧扣“以简驭繁”的原则。吴旭解释,其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远观不可近瞧”的水墨画意境:远观气势磅礴,近观则留白予人想象,“这种‘留白’与‘想象’的平衡,正是东方美学最动人的地方”。舞台提炼竹林、荷花、渔网等文化符号,呈现出一个可触摸、可互动的立体艺术空间:竹林象征“步步高升”的品格,荷花与青石板地面勾勒江南水乡的渔民生活,一张渔网、一杆鱼竿便点明角色身份。吴旭强调:“就像中国古诗,五言绝句仅二十字却能勾勒完整画面,这种‘精炼’正是东方美学的精髓。” 

  童趣寓言 和谐智慧 

  《鹬·蚌·鱼》以“无语言”为媒介,搭建起与低龄观众直接对话的桥梁。吴旭希望通过这部戏,能给孩子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给孩子们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式寓言童话”。为贴近儿童审美,创作团队在观演互动上下足了功夫:软材质鱼群、憨态河蚌等偶具被精心设计——蚌壳戴在演员手上,鹬鸟的翅膀与喙成为标志性符号。“这些元素让孩子一目了然,既拓展角色动作的丰富性,又以‘萌态’精准吸引注意力。”编剧冯俐阐述主题时表示,故事虽取材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创新性地增加了渔夫和渔妻两个人物。全剧采用复式结构:先表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戏剧过程,再推进到渔翁夫妇相争的反向发展,最终落点在对和谐相处的形象化呼唤上。她说,这一设计在摩洛哥演出中展现现出独特价值——通过“争”与“不争”的具象对比,将“和谐共处”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戏剧冲突与和解,使当地儿童观众轻松领悟了“以和为贵”的东方智慧。 

 

演出现场,鹬鸟振翅的场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供图)

   演员宋建霖(饰渔夫)从表演角度补充道:“《鹬·蚌·鱼》没有语言,所有情感和心理活动都需靠肢体动作传达。”在保持审美的基础上“破其形,扬其神”,让肢体语言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吴旭认为,这种“破与立”的表演理念跨越了语言障碍,让非洲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戏剧的创新活力。 

  文化桥梁 跨越国界 

  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张彦胜积极促成了此次演出和交流。他坚信:“孩子的天性是超越国界的语言,艺术正是连接这种天性的桥梁”。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把中国文化的元素介绍给摩洛哥人民。  

 

得土安国际儿童戏剧节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摄影:孙明)

  在得土安国际儿童戏剧节开幕式上,百年历史的西班牙剧院内,鹬鸟争食、渔夫被河蚌夹脚的滑稽场景,让摩洛哥小观众笑声不断;肯尼特拉文化中心与拉巴特曼苏尔剧场的演出中,无语言的肢体叙事与萌态偶具同样吸引孩子们沉浸其中。《鹬•蚌•鱼》在摩洛哥的演出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摩洛哥观众塔哈观后表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觉得这种演绎方式很酷!摩洛哥与中国的关系最近变得更密切了,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是好事。” 

 

演出结束后,当地儿童请演员为其签名。(摄影:孙明)

  “中国应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信与阳光,主动拥抱世界的小朋友。通过艺术,让全球青少年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以诚相待的人文精神。”在谈及演出带来的文化交流效果时,吴旭表示。这种“主动传递”的理念在演出中得到了生动印证——当滑稽的肢体动作跨越语言障碍,当中国寓言的智慧以童趣方式呈现,文化交流便自然发生。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