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历史性事件为两国开启了友好合作的新纪元。次年,第一批沙特原油跨越万里海域运抵中国,标志着沙特阿美与中国能源市场的正式结缘。三十五载春秋流转,从首船原油的贸易往来,到如今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沙特阿美已发展成为中国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截至目前,其在华投资项目总规模突破 2400 亿元人民币,业务版图覆盖原油供应、炼化一体化、低碳技术研发等多元领域,构建起从能源供应到产业协同的完整生态链。正如阿美亚洲中国区总裁纳迪尔・阿拉法杰在接受我刊专访时强调:“这段合作历程不仅是商业伙伴关系的演进,更是中沙两国战略互信的生动实践。”
阿美亚洲中国区总裁纳迪尔・阿拉法杰
从原油贸易到产业深耕:三十五年合作历程与里程碑项目
1991 年,当第一艘载有沙特原油的油轮缓缓驶入中国港口时,沙特阿美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大幕正式拉开。三十余年间,公司以 “稳定供应者” 与 “战略投资者” 的双重身份,实现了从单一原油贸易向炼化一体化、从市场参与者向产业链共建者的跨越式发展,在华业务布局呈现出清晰的阶段化演进特征。
2007 年是沙特阿美在华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公司联合福建省政府、中国石化及埃克森美孚,共同出资成立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 400 亿元人民币,打造了当时中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之一。同期,与中国石化合资成立的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同步构建起覆盖福建全省的成品油零售网络,首次实现了 “炼化产供销” 全链条布局。这种 “合资建厂 + 本地运营” 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能源贸易的单一框架,为外资企业参与中国炼化产业树立了合作典范。
2012 年,沙特阿美将亚洲总部正式设立于北京,通过整合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印度的子公司资源,构建起辐射亚太地区的能源贸易与投资网络。这一决策不仅强化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协作效率,更奠定了其在东亚能源市场的战略支点地位。数据显示,自 2007年至2025年6月,沙特阿美连续十八年保持中国最大海运原油供应商地位,过去十多年间,约 4500 船次阿美原油运抵中国,平均每一日约有一艘油轮从沙特港口驶向中国沿海,年供应量稳定在 8000 万吨以上,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 15% 左右。“将亚洲总部设在北京,是我们对中国市场长期承诺的重要体现。” 纳迪尔・阿拉法杰说,“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更是沙特阿美战略布局的核心枢纽。”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在规模化项目布局上,2014 年底投产的延布阿美中石化炼油公司(YASREF)开创了 “沙特加工 + 中国消费” 的跨境合作模式。该项目总投资超 60 亿美元,年加工能力达 2000 万吨,主要生产欧 V 标准清洁燃料及高附加值化工原料,70% 以上产品供应中国市场。2023至2024 年,辽宁盘锦华锦阿美项目与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启动,后者包含 1600 万吨 / 年炼油装置、150 万吨 / 年乙烯装置及 30 万吨原油码头,采用全球领先的环保技术,碳排放强度较传统炼厂降低 25% 以上,标志着中沙炼化合作进入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阶段。
战略契合与环境赋能:中国营商沃土上的合作范式创新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沙特阿美将中国称为 “确定性的绿洲”,纳迪尔・阿拉法杰阐释道:“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定力,为跨国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这是沙特阿美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更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为沙特阿美等跨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近年来持续推进市场开放,在能源领域逐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简化审批流程,特别是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对高端化工原料、低碳能源技术的需求与沙特阿美的战略方向形成强烈共振。沙特阿美计划到 2030 年前将每日 400 万桶原油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目前这一目标已实现过半,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需求量占全球总量的 50% 以上),自然成为其战略实施的核心区域。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尤为瞩目,当前占据全球 80% 的光伏组件产能、70% 的锂离子电池产能,以及 70% 的电动汽车产量,强大的制造能力与技术创新实力,为双方在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5 年 4 月签署的延布炼厂扩建协议,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与 “沙特 2030 愿景” 对接的标志性项目。作为沙特阿美(持股 62.5%)与中国石化的战略合资企业,该项目投资超 100 亿美元,新增 180 万吨 / 年混合原料蒸汽裂解装置、150 万吨 / 年芳烃联合装置,形成 “炼油 — 化工 — 新材料” 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延布炼厂的化工品产能将提升 40% 以上,可年产 300 万吨高端化工原料,其中 60% 定向供应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项目引入 “智能炼厂” 技术体系,结合中国在数字化、自动化领域的优势,打造全球首个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炼化基地,能源利用率提升 15%,碳排放强度降低 12%,成为炼化行业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低碳转型与人才筑基: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沙特阿美积极响应中国 “双碳” 目标,将自身 “循环碳经济战略” 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蓝图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合作向更具前瞻性的领域拓展。
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2022 年沙特阿美在北京设立非金属材料创新中心,重点开发替代传统高排放材料的新型解决方案。在江苏宿迁,中心成功铺设全球首条再生塑料双掺沥青路面,以 20% 再生热塑性塑料替代传统沥青、50% 再生热固性塑料替代填料,不仅使道路建设成本降低 18.6%,更实现碳排放减少 36%,该成果已被纳入中国交通领域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与中国篮球协会合作的 “绿色球场” 项目,在北京多个社区篮球场改造中采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回收塑料颗粒,结合先进材料配方,消耗超过 100 吨回收塑料,既践行了循环经济理念,又通过体育基础设施升级赋能社区发展。此外,沙特阿美旗下管理着 20 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基金,已在中国投资 12 家新能源、先进材料领域的初创企业,推动氢能制备、碳纤维材料等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人才培养方面,自 1998 年启动的 “非雇员大学学位项目” 已成为中沙人才交流的标杆。该项目每年从沙特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资助其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九所中国顶尖高校攻读工程类专业。2023 年项目重启后,首批 80 名学生已入学深造。为深化人才培养实效,沙特阿美还与中国高校合作开展 “实习 + 科研” 项目,并定期举办 “中沙能源青年论坛”,形成了长效化的人才互动机制,为中沙能源合作注入持续动能。
从 1991 年的首船原油到 2025 年的炼化一体化扩建,从传统能源贸易到低碳技术协同,沙特阿美在华三十五年的发展轨迹,既是一家跨国企业的市场拓展史,更是中沙两国基于互信、互利、共赢原则的合作进化史。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与 “沙特愿景 2030” 的战略框架下,双方正将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从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到产业链标准协同制定,从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到人才文化深度交融。这一伙伴关系的持续深化,不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稳定动力,更将为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彰显多边合作在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力量。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