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从“中国之治”到“世界共治”

2025-10-09 10:52:00 【关闭】 【打印】
  
 

  2025年5月23日,陕西宝鸡,千阳县千河边的杨树林因爬山虎覆盖,吸引众多人前来拍照和露营休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这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创作于1623年的作品。人类之所以开始用宏大的视野来审视自身与社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其契机并非神迹或偶然,而是源于现实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从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人类凭借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力,突破了地理的界限,开展了日益深度的交往,并且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出新的思想认识。同时,人类历史也发生了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与评价:“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客观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的格局。同时,潜藏在融合表象下的“张力”,已开始席卷全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情景,呈现出奇妙的荒诞:世界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世界亦前所未有的“撕裂”;社会发展呼唤包容与交流,世界范围内的争斗却从未停息;没有人不渴望幸福安宁,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联系到发展不均衡、气候变化、数字时代的威胁、对外部太空的探索与开发等现实难题,答案其实不言而喻。为此,中国以国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上连续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始终相信“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的道理,世界需要团结;中国始终秉持“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信念,进步需要发挥合力;中国始终坚持“同球共济”,世界需要公正有效的全球治理。

  “以人为本”奠基“全人类共同价值”

  西方哲学最初的呐喊来自希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无数个自己构成了集合形态的人。人无时无刻不在认识自己,但人又时时刻刻遗忘自己。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是对“人是什么”的高层次的复归。“以人为本”也是全球治理倡议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不是“物化”的;是能动的,不是僵化的;是全面的,不是“单向度”的。确定人本质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人有着与“物”不同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一方面,“以人为本”理念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的逻辑起点,构筑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核。“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确立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将保障人的安全、尊重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价值判断与实践行动的根本准则。“和平”价值指向保障人的安全,“发展”价值指向“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公平”“正义”价值强调“保障人的平等权利与机会”,“民主”价值追求“让人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自由”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如果脱离“以人为本”,全人类共同价值便会失去生命根基和动力源泉,只能沦为无意义的概念符号。这里谈到的人,是现实地生活在社会中、结成社会关系的人,是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的享有平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类,而不是理念中幻想出来的抽象的人。相应地,中国倡导的“以人为本”不是空洞抽象的“普世价值”,而是涵盖全人类共同利益、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命运与未来的具体而生动的价值。

  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全球维度的实践延伸与价值升华,为“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系统的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那么,从“以人为本”出发建构的治理观念既要聚焦国家的治理,致力于保障本国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福祉,又要放眼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与风险,开展丰富多元的全球治理。

  正所谓“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推动全球发展,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脚踏实地,落实好以往成果;又要关心大家共同的事情,放眼未来,凝聚新的共识,精诚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无数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

  在中国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之际,必须牢牢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此为根基,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融通,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并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在实践中通过凝聚和平、发展、公平等共识,推动各国从利益合作迈向价值认同,从而指导和保障实践顺利进行。

  “国家治理”协同“全球治理”

  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虽然是分属不同治理维度下的制度构建实践,前者立足主权国家内部秩序,后者着眼人类共同利益,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度关联、相互影响。中国在深刻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与经验后,提出与时俱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中国的国家治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自主性与内生性,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定,覆盖国家运行的全领域。在内容上,全面丰富;在范围上,全领域全覆盖;在实践上,执行力强。

  全球治理制度的建设是基于多元协作的探索,是以解决全球性公共问题、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秩序为目标,具有开放性。但相应地,由于缺乏统一的“世界政府”,制度执行依赖各国自愿与共识,易受大国博弈、利益分歧影响,执行力相对脆弱。正是基于此,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时一再强调,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

  在内容上,相较于国家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的议题更为集中,主要围绕“全球性议题”展开。例如,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构建国际发展援助、技术转移、债务减免等制度,助力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依托《联合国宪章》、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反恐合作机制等,防范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等风险;通过《巴黎协定》《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公约构建了气候治理、臭氧层保护的制度框架,推动各国协同减排;维护全球贸易与金融秩序,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等。在执行上,全球治理是多元主义参与的,除了主权国家之外,还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绿色和平、国际商会等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等。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其协商过程更加注重平衡性,要兼顾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实现实质上的平衡,如在气候治理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而发达国家则需要承担更多减排义务与资金支持。然而,如前文所述,全球治理在执行力度方面有所欠缺,部分国家可能出于短期利益考虑而退出国际制度,进而致使制度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无论是议题的聚焦性、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执行力度的相对脆弱性,都凸显出全球治理制度与变革的复杂性。

  如果说主权国家的治理是“各美其美”,那么全球治理强调的是“美美与共”。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并非相互割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是全球治理的基础,各国治理能力的提升,是落实全球治理的前提。例如,中国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制度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例如,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能够助力国内经济增长,而单边主义抬头、贸易规则碎片化则会冲击国家治理,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全球治理倡议指出要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该倡议是着眼于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规则对接和责任共担而提出的,既兼顾国内需求与全球责任,将全球治理的要求纳入国内治理体系,又通过推动国际制度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构建更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让各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进而更主动地推动国内制度与全球规则协同,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为人类共同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2024年3月21日,湖南湘西州,凤凰县禾库安置区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内向深耕”助力“外向赋能”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正因为中国人以“天下无外”“天下一家”为眼界,因此,我们坚持胸怀天下,时刻将国家治理、中国之治与全球治理、全球共治贯通起来,彰显“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担当,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结合,以自身行动为人类共同福祉贡献力量。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始终是在世界发展框架内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始终内嵌着为世界提供借鉴、为人类解决难题的博大胸怀,始终坚持通过自身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不仅要自身行稳,还力求天下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脱贫攻坚制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70%以上的力量,用中国治理的“减贫实践”证明“发展型治理”的可行性,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参考路径;在生态治理领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接贯通,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和重要贡献者,积极稳妥落实“双碳”目标,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与此同时,中国提供的高质量、低成本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显著降低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本,并通过南南合作渠道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制度创新,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开放型治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践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承诺。

  如果说国家治理是立足自身、“向内深耕”,那么全球治理就是胸怀天下、“向外赋能”。正是由于中国始终将国家与天下统一起来,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球发展,将中国人民的福祉与全人类的福祉相联系,所以,中国的胸怀天下并非抽象理念,而是真正在制度建设与现代化实践中,将“中国之治”与“世界共治”融会贯通,既追求本国发展得“好”,更追求各国共同发展得“更好”。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