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产业体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推动超大规模市场整合的基础条件。然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风险增多,内部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发展潜力的释放。在这一背景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破解体制性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5年1月7日,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政府明显加快了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步伐。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做出批复,要求这些地区“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任务艰巨
必须看到,当前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复杂多元的挑战。首先,区域间市场分割仍较突出。近年来,虽然国家多次强调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壁垒。地方政府往往出于保护本地财政和就业的考虑,设置额外的市场准入条件,导致外地企业和商品进入困难。例如在工程招投标、公共采购等环节,一些地区要求企业必须在当地注册或附加额外条件,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竞争。这种分割不仅阻碍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也降低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性不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各地在产业定位和政策导向上存在一定冲突。一些地方盲目追求产业集聚和项目引进,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在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却存在不足。比如新能源产业在部分省份布局过于集中,而在核心技术研发、零部件供应链协同上则存在短板,缺乏全国统一的产业协同和制度支撑,资源的错配导致产生中低端产能过剩、同时面临高端产品不足的困境。
再次,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不足。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增速虽有回升,但居民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影响消费意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不统一,食品药品认证、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跨区域消费面临额外成本。电商、物流虽缩短了地域距离,但由于部分地方对外地产品存在隐性歧视,消费者在选择时仍感到不便,制约了内需潜力的释放。
此外,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新的矛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流动和使用需要统一的治理规则。部分地方对互联网平台企业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导致企业在跨区域经营时增加了额外成本。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亟需统一的制度环境,否则不仅会削弱创新活力,还可能形成新的“数据壁垒”。
从国际角度看,近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摩擦频发,国际产业链加速重组,国际金融形势也不乐观。外需不稳、外部冲击增加,迫使中国必须更加依赖内部市场的深度整合来稳定增长。
增强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支撑,中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就十分具有紧迫性。具体来说,统一大市场能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打破地区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使资金、技术、人才和数据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组合,整体提升社会生产率。对创新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大空间,避免因市场分割产生研发孤岛和产业化困境。
2025年5月20日,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经济开发区,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工人生产新型光伏电池片
其次,统一大市场还能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当前企业跨省经营要面对不同的审批程序、收费标准和合规要求,增加了很大负担。如果能够实现规则标准统一,企业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规模化经营,进而提升竞争力。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若各地能统一充电设施标准和电池回收规定,将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能让消费者享受更便利的服务。
另外,统一大市场还能够扩大和激活内需潜力。中国14亿人口蕴含巨大的消费能力,如果能够打通区域壁垒,让商品和服务顺畅流通,能大大提升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和便利度,消费意愿也会增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将推动国内大循环更加顺畅,为“双循环”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从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统一市场是经济大国长期繁荣的必然选择。美国凭借统一的联邦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和创新活力;欧盟通过单一市场建设,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相比之下,中国人口规模更大,区域差异更复杂,如果能够成功建设统一大市场,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独特的制度优势。
聚焦重点难点
当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是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思维惯性,破解地方保护主义。这就需要中央完善法律制度,健全跨区域执法和监管机制,减少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空间。同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考核导向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把精力放在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上,而不是依赖保护措施。
其次是规则和标准的统一。必须加快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建设,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能耗排放、数据治理等关键领域形成权威统一的标准,并建立高效的认证机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
再次是区域发展的协调问题。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区域差异完全消失,而是要在促进一体化的同时兼顾平衡。要通过重大区域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转移政策,增强中西部地区的承接能力,避免要素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地区。
此外,还要适应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发展迅速,而监管体系尚未完全跟上。建设统一大市场,需要在保持公平竞争和防止垄断的前提下,为新业态提供制度空间,鼓励创新发展。
最后,要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统一大市场不仅是内部整合,也要与国际规则相衔接。中国要利用好蓬勃发展的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平台,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协调好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关键领域安全保障,提升金融、能源、粮食、数据等领域的安全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总的来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是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破解制约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居民美好生活的战略支点。它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效率,并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随着改革措施不断落实,未来的中国必将形成一个开放、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把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制度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现实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卞永祖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