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

2025-09-30 10:09:00 【关闭】 【打印】

2025年9月17日,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两河口村的沱江与永明河交汇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共同编织出一幅壮美的秋日生态画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三大全球性生态危机持续深化、复杂交织,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不仅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把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转嫁到其他国家的路子,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更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破解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选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等重大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科学破解了发展和保护的“二元悖论”,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不仅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指引,也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和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倡导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革新了对国内和国际关系的认识,扩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文明内在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实现了对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多年来,中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升。202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中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环境总体质量接近或持平发达国家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水平显著提升。中国还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实现“降级”,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

2025年9月13日,江苏盐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在东台条子泥湿地嬉戏觅食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变革,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鲜明。中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结构加速实现“新旧转换”和“提档升级”;深入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结构显著向“多元化”和“清洁化”转变。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据测算,2022-2024年对全国GDP的贡献从8%增加到13%,不仅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强大支撑,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此以外,构建起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障,打造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从行政命令到市场与法治融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呈现体系化、协同化特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成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成为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把“利剑”。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各国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有益参考。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作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形势变乱交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程已过半却严重滞后,全球环境治理陷入困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中国将协同应对全球三大环境危机。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保护、气候行动与发展转型,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以全国碳市场为抓手加快完善碳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统筹跨区域协作与常态化报告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形成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的污染防治工作格局;加快建立完善以风险防控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应对生态安全问题趋多趋重挑战。

  同时,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双碳”工作深度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层次地融入产业升级、能源革命、技术创新和消费变革之中,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共享绿色技术、经验和资源,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鼓励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更大确定性。

  除此以外,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践行多边主义,深化全球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探索针对三重危机的系统治理模式,逐步完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强化南南绿色发展合作,深化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家自主贡献(NDCs)、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生物多样性《昆蒙框架》“30×30”承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切实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依托自身在能源、交通、绿色算力等领域优势,为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俞 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